『TCAR新技術落地中山』 中山市人民醫(yī)院腦血管介入科成功開展首例 經頸動脈血運重建手術(TCAR)
2025年8月22日,中山市人民醫(yī)院腦血管介入科丁明祥主任、韓志安博士團隊成功實施2例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(TCAR)。此次手術標志著中山市人民醫(yī)院在頸動脈狹窄治療領域正式引入并掌握了這一國際領先的微創(chuàng)技術,標志著我院在頸動脈狹窄微創(chuàng)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。
頸動脈狹窄在臨床相對常見,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藥物治療是基礎,但重度頸動脈狹窄需行手術治療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(CEA)和頸動脈支架成形術(CAS)是經典的兩種手術方式。然而,目前兩種方式各有優(yōu)勢和不足,TCAR的成功開展為頸動脈狹窄患者又多了一個更安全的選擇。
CEA的手術切口偏大,神經損傷、心肌梗死的風險相對偏高;CAS需通過主動脈弓操作,受路徑血管影響,且腦卒中風險相對偏高。TCAR是一種結合了CEA和CAS兩種術式的優(yōu)勢,并將開刀與介入相結合的復合手術方式。術中通過專用系統(tǒng)建立頸動脈-股靜脈逆向血流循環(huán),臨時逆轉血流,將脫落的斑塊碎片直接沖出體外,避免進入顱內動脈,因此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新發(fā)腦梗塞風險。臨床研究證實,TCAR的圍術期卒中發(fā)生率(<1.5%)顯著低于傳統(tǒng)經股動脈支架植入術(CAS,2-5%),尤其適用于高齡、解剖結構復雜或心肺功能較差的高?;颊?。
技術亮點
本次兩例患者均為不穩(wěn)定斑塊合并基礎疾病,CAS過程中發(fā)生栓子逃逸導致顱內栓塞風險相對較高,因此選擇TCAR術式,極大提高了手術安全性。
TCAR利用頸動脈和股靜脈之間的壓力梯度,建立體外逆向循環(huán),能有效預防頸動脈球囊擴張以及支架置入過程中斑塊、微栓子向顱內的逃逸,降低了手術的風險。TCAR為不適合開放手術(CEA)及經股動脈介入支架手術(TF-CAS)風險較高的患者(如高齡、解剖復雜、心肺功能差等)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,切實提升臨床決策靈活性。
TCAR術式優(yōu)勢
l 學習曲線短,尤其對已有CEA/CAS經驗團隊,可重復性好。
l 手術時間較CEA縮短40%,且相對于CEA術式能顯著降低神經損傷和心肌梗塞風險。
l 逆向血流實時過濾脫落斑塊,極大程度降低腦卒中風險。
科室實踐展望
中山市人民醫(yī)院腦血管介入科年完成神經介入手術近千例,治療效果廣受贊譽,是省內較為知名的腦卒中區(qū)域中心。本次TCAR技術的成功開展填補了區(qū)域技術空白,完善了"CEA-CAS-TCAR"治療體系,為高齡及高?;颊咛峁┝烁佣鄻印踩倪x擇,未來將持續(xù)優(yōu)化手術流程,更好的服務于廣大病患。
附病例簡介版本1:
病例1:右側頸內動脈C1段重度狹窄伴高血壓病、高脂血癥
基本信息
患者男性,71歲,因左側肢體乏力2月入院。
既往史:高血壓病,高脂血癥。
術前檢查
l術前CTA:右側頸內動脈C1段重度狹窄伴潰瘍性斑塊:
l術中腦血管造影見頸內動脈C1段段重度狹窄:
手術過程
1、全麻下右鎖骨上橫切口,暴露頸總動脈
2、穿刺頸總動脈及股靜脈建立逆向循環(huán)
3、逆流保護下經頸總動脈行球囊預擴及支架置入
4、逆向血流過濾出脂質斑塊(濾網可見脫落斑塊碎片)
5、造影見支架良好,停止逆流,縫合血管及各層組織
術中建立逆流保護:
術后狹窄顯著改善:
術后磁共振DWI序列:無新發(fā)腦梗死。
病例2:左側頸內動脈C1段重度狹窄
基本信息
患者男性,64歲,間斷頭暈半年。
既往史:高血壓病、腦梗塞后遺癥。
術前檢查
腦血管CTA:左側頸內動脈C1段重度狹窄,為易碎脂質斑塊:
手術過程
1、全麻下取左鎖骨上橫切口,暴露頸總動脈
2、穿刺頸總動脈及股靜脈建立逆向循環(huán)
3、逆流保護下經頸總動脈行球囊預擴及支架置入
4、逆向血流過濾脂質斑塊
5、造影見支架良好,停止逆流,縫合血管及各層組織
頸部小切口:
術后造影見狹窄顯著改善:
過濾出的斑塊碎片: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